在江苏省盐城市的某个普通体育馆里,每天清晨5点半都会传来羽毛球与球拍碰撞的清脆声响。这是25岁的李志远雷打不动的训练时间——这位从盐城走出去的国家队后备队员,正用近乎苛刻的自律改写着小城市难出体育明星的刻板印象。 李志远的启蒙训练场,是父亲用废旧纺织厂改造的"家庭球场"。斑驳的墙面上至今留着用粉笔画的记分线,"那时候买不起专业地胶,摔一跤膝盖全是木屑"。这种"土法炼钢"式的训练,却让他练就了惊人的网前反应速度——去年全国锦标赛上,他连续三次鱼跃救球的视频在抖音获得百万点赞。 眼下,李志远正在备战2024年汤姆斯杯。他的球包上始终别着盐城市徽的徽章,"每次出国比赛,我都带着家乡的盐碱土——它提醒我无论走多远,根都在那片长满芦苇的土地上"。或许很快,世界羽联的冠军榜上会出现第一个带着"盐城"前缀的名字。盐城羽毛球的"隐形冠军"
"我们这儿的训练场没有空调,夏天像蒸笼,冬天哈气成霜。但正是这种环境,练就了盐城运动员特有的韧性。"——盐城体校张教练
从废旧厂房走出的冠军苗子
小城运动员的突围密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