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日本全国高校综合体育大会(インターハイ)在酷暑中如期开幕,多地气温接近甚至超过35摄氏度,湿度高、日照强,赛事组织方不得不紧急调整赛程,并首次引入“アイスバス”(冰水浴)等手段应对热中症。这并非小题大做,高温下的剧烈运动极易导致热失衡、意识障碍,甚至危及生命,防范热中症已经成为夏季体育赛事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。
与以往不同,受副热带高压影响,酷暑持续时间更长。为应对炎热环境,大会临时取消了100米至800米项目的半决赛,直接以时间排名决胜负,同时取消1500米以上项目的预赛。此外,在午间阳光最猛烈时段,压缩赛程、减少项目,避免选手在最不利的气温下参赛。这些变化的核心就是降低高温带来的风险。
根据大会提供的信息,每小时会测定暑さ指数(热指数),并在终点区域设置冰水池、冷饮、冷水淋浴装置,供选手赛后迅速降温使用。这种“事前准备+现场应急”的体系,是防止热中症快速恶化的重要手段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,是今年首次在现场引入15度以下的冰水浴装置,供出现疑似热中症的选手紧急使用,用以快速降低核心体温,避免身体器官受损。
医护力量也得到了全面强化,大会每天安排约50名医务人员值守,包括医生、护士、急救人员等,以确保选手在突发中暑时能第一时间获得救治。专家指出,一旦出现意识模糊、神志不清、无法自主补水等情况,应立即接通急救通道,同时启动现场降温程序,争取黄金救援窗口,避免发展为重症热射病。
展开全文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选手也感受到了“地表高温”的真实威力。一位参加女子400米比赛的选手表示,起跑时手接触地面几乎感觉“像被烫到”。另一位选手则坦言,虽然周围有同伴帮忙扇风、敷冰袋,但比赛结束后依然感到身体乏力。男子选手也认为,比赛中除了技术和体能,能否在高温中保持状态,已经成为胜负关键。
专家警示,无论是田径、棒球等户外项目,还是在封闭高湿度环境中进行的室内比赛,如今的气候条件已不容忽视。热中症可以在任何人身上发生,没有所谓“适应性强”的例外。因此,在赛事筹备阶段就要制定清晰的高温应对预案,包括临时赛程调整、时间分段进行、应急通风设备准备等。
事实上,今年不仅高校体育赛事在变,夏季甲子园棒球赛也引入了“上午+傍晚”的分时段比赛制度,避免选手在极热时间段出场。有专家建议,未来应从根本上思考赛事时间是否可以从7月、8月转向气候更温和的春秋季,以确保参赛者在安全条件下竞技。
高温不仅影响竞技状态,更关乎参赛者的生命安全。每一次对抗酷暑的准备,不只是为了夺冠,更是为了保护每一个站在赛场上的年轻人。夏季体育赛事,不只是拼实力,更要与气候博弈。在高温频发成为常态的今天,懂得避热与科学应对,才是每一位组织者、教练员和选手必须具备的素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