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5日,第十五届“桂超”小组赛第三轮,南宁市东方外语高级中学队主场对阵玉林大明队。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 覃浏榴 摄
与场上激烈对抗形成鲜明对照的,是场下无处不在的松弛感。观众席上人数不多,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,自带塑料小板凳用蒲扇纳凉的中年人,随手抄起一块塑料布挡雨观战的少年,饭后散步经过足球场时驻足停留的老两口,共同构建了这场比赛充沛而生动的场外细节。
6月15日比赛时突降大雨,球迷们仍在冒雨观赛。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 覃浏榴 摄
这就是跟“苏超”对应的“桂超”。关于它的故事,要追溯到2011年。当时,一群广西足球人借鉴欧洲各国联赛的成功经验,自发创办了“桂超”。要过很长一段时间,大众才会意识到,广西足球悄悄吃了“螃蟹”——这是国内第一个省级11人制主客场联赛。与之对应的是,足球竞技水平、职业化程度更高的广东,2015年才举办了第一届广东省足球超级联赛(原名广东省足球协会联赛)。
从中国足协赛事版图上看,类似的省级联赛都要划归第五级别联赛,从中脱颖而出的球队,可以报名参加第四级别联赛:同样属于业余赛事的中冠联赛。再往上,就是球迷熟知的中乙、中甲和中超三级职业联赛。
即便出于体系金字塔的底层,“桂超”联赛的设计理念一开始就很国际化:坚持“管办分离”,以“联赛的主体是俱乐部”,制定了联盟制的管理制度。各个俱乐部拥有完全的话语权和决策权,联赛各项事务完全由俱乐部作出决策,如果有不同意见,则集体投票解决。
近年来,广西足球许多大事件都与“桂超”息息相关。这项草根联赛创办之前,广西尚未有在工商、民政或足协注册的业余足球俱乐部。现在,15年间累计有超过40支球队先后活跃在“桂超”赛场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无疑是目前正在征战中甲联赛的广西平果俱乐部。它的前身广西宝韵,就是从“桂超”起步,一步步从中冠、中乙走向了中甲,成为当下中国职业联赛中的一个“黄金球市”。
(火爆的广西平果金牌球市,源于当年的桂超冠军广西宝韵)
除了平果,今年职业赛场还有两支广西球队,分别是中乙联赛的广西蓝航、广西恒宸。无一例外,它们的起点都是“桂超”。前不久广西U20男足拿到2025年全运会决赛圈的入场券,这是广西男子足球队42年来第一次入围全运会决赛阶段。为广西足球再续前缘的球员们,大多也来自“桂超”。贺州、来宾、南宁、贵港,4个城市的5家“桂超”俱乐部,接力一般培养出这批希望之星。
(广西男足42年后再入全运会决赛圈)
“散装江苏”,既是活力又是自信
当“苏超”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,“桂超”也在研究这一本“活教材”,看一个又一个名场面的背后,有多少足球赛事、地域文化、互联网狂欢的助攻。
两者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的赛事。以6月14日刚刚进行的“苏超”联赛前4轮为例,场均观众已经突破万人,超过中甲平均上座率;几乎同步进行的“桂超”联赛,场均观众不过千人。“苏超”眼下纷纷进驻高大上的专业场馆,苏州队动用了江苏省唯一满足国际足联比赛要求、可容纳约4.5万人的昆山市奥体中心体育场;而“桂超”的各个主场仍然五花八门,不少球队都借用了学校场地。与此同时,“苏超”的朋友圈正在逐步拓展,第四轮的转播媒体矩阵中已经出现了包括人民日报、央视频、江苏卫视、爱奇艺体育在内的主流媒体;赞助商则由赛前的6家,增加到近20家。
2025年“桂超”联赛的揭幕战,日前在贺州上演。受访者供图
在“桂超”联赛创始人之一、首届中足联理事会成员贾蕾仕看来,“苏超”自带的爆款体质,本质上与经济关系息息相关:“江苏是全国第二大经济强省,2024年GDP突破13万亿元,实现‘城均GDP破万亿’,增量全国第一。无论人文层面如何‘散装’,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本身是紧密的,无数产业链把比赛双方捆绑在一起,足球文化成为了经济活动的外溢。”所以,在淮安4:0大胜镇江后,赢球的一方可以跑到对方阵营吟诗作对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四比零”,另一方也能P图高调宣布:“即日起对出口到淮安的陈醋实行100%的关税。”
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省,城市之间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,也被投射到一场场足球赛中,碰撞出了不一样的情感共振:南通与南京的较量被冠以“南哥之战”;徐州与宿迁的比赛,是跨越千年的“楚汉争霸”;镇江与宿迁的比赛,是“醋坛子”对决“酒坛子”;盐水鸭VS水蜜桃,是南京无锡的“美食之争”;“赢了吃早茶,输了做试卷”,泰州南通对决堪称“冰火二重天”……
“梗”是由人造的,江苏本就有较好的球迷基础,江苏苏宁队曾经问鼎过中超联赛冠军。在中甲和中乙的职业赛场,经济大省江苏向来不缺存在感,诸多场外因素成就了这场足球狂欢。
当然,这种现象级热度,离不开官方背书。不少圈内人士强调,“桂超”源于民间自发举办,而“苏超”由地方政府主导推进。各城市代表队的领队,往往由当地政府官员挂帅,一开始就展现出差异化的赛事基因。在官方介入后,“苏超”就不仅仅是一项常规体育赛事,而且顺畅地串联起文化、旅游、消费等多个领域,给赛事营销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。
这便是部分网友总结的“苏超”成功之道:天时地利,外加一个“人不和”——各个兄弟城市基于身份认同和地域自豪的“明争暗斗”,才是破圈效应的关键。
两种生态,“桂超”有不同的活法
从某些角度分析,“苏超”和“桂超”一开始就是两种生态。
同样作为业余赛事,同样强调城市属性,但二者有不同的顶层设计。“桂超”由自治区体育局和广西足协主办、桂超联赛委员会和广西桂超体育投资公司运营,实行“管办分离”,采用世界足坛通行的俱乐部联赛模式,对应着中国足协的职业联赛体系,指向一种融合发展、循序渐进的“大方向”;“苏超”则由江苏省体育局与江苏省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,设区市组队参赛的方式,和全运会模式有些相似,不与职业体系通联,更像是一种自给自足、自得其乐的“内循环”。
“桂超”是自下而上的“散养”,俱乐部自负盈亏,15年间俱乐部来来去去,累计有过40支参赛队伍,单赛季最多有过15支球队扎堆的盛况,刚刚开始的新赛季则包括8个城市的10支参赛队。“苏超”则是自上而下的“富养”,官方主导,统筹布局,“十三太保”人人参与,球队没有太多的经济压力和后顾之忧。
各路业余球员驰骋在“桂超”比赛中,期待有朝一日登陆职业赛场。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 覃浏榴 摄
“尽管羡慕人家的热闹,但我们相信自己走在一条适合广西足球发展的道路上。”贾蕾仕说。在创办“桂超”的过程中,这些广西足球人深入研究过足球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,发现这些国家的职业联赛体系,几乎都建立在深厚的半职业赛事和民间赛事基础之上,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联赛、巴西圣保罗州联赛等。目前的世界第一联赛英超,那些在世界各地都有众多球迷支持的豪门球队,往往也都是从区域性的赛事中脱颖而出,有着深厚的社区属性。它们在长期的陪伴中笼络了一家几代球迷的心,进而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,乃至一座城市的象征。
所以,“桂超”坚持由社会团体与实体公司运作,以俱乐部为赛事主体和核心,用15年时间培育足球土壤,先后输送了广西龙桂达、广西宝韵、广西蓝航、广西恒宸4支职业球队,打通了一条从草根到职业的上升通道。由此,“桂超”先后获颁中国足协的“全国最佳社会草根赛事奖”、2024年国家体育总局首批群众“三大球”精品赛事案例等荣誉。
桂超联赛的部分球场,很有草根味。受访者供图
作为一个民间赛事,它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然生长的哲学,让不同目标的俱乐部,有机会实现自我的成长。例如南宁市东方外语高级中学,已经连续多年以高中生组队参赛,希望探索体教融合的“试验田”。刚刚与他们交手的玉林大明足球队,则立志要成为当地第一支职业球队。
“桂超”的着眼点在于,让每支球队“玩”起来,找到各自发展的独特道路。“这是广西足球因地制宜的一种发展路径,尽管可能节奏慢一点,但却是按足球规律来推进的,这条路也是验证过可以成功的,足以给我们带来信心。”广西足协副主席李祝说。
学习“苏超”,也要走自己的路
如果外部环境不同、生长机制不同,“桂超”能向“苏超”学习什么?采访中,不约而同的答案是:扎根本土,融合地域文化与足球文化,从而更好地进入到百姓生活,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并喜欢足球。
“苏超”城市之间奇妙的“化学反应”,让常年报道广西草根足球赛事的资深媒体人林兴平心生感慨。“2016年的‘桂超’决赛,来自南宁和柳州的球队狭路相逢,两座城市多年的互动交往中埋下了众多伏笔,双方球迷挤满了南宁市体育场。‘螺蛳粉’和‘老友粉’以点球大战分出胜负,成就了近年来广西草根足球最火爆的巅峰对决。”林兴平说,“广西足球江湖同样话题满满,各地大有文章可作。”
过往赛事中,冒雨观战的球迷。受访者供图
广西足协副主席李祝认同这个观点,“话题的运营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,这要求赛事组织者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、强大的内容创造能力。”他表示,“苏超”的案例说明,深入挖掘城市精神、球迷文化、草根故事,才能引发情感共鸣和社会讨论,让赛事保持热度,寻找更多出圈的机会。
球迷是最重要的幕后推手,人声鼎沸的看台里,隐藏着一项运动、一个赛事真正的生命力。“过去,我们很多俱乐部受困于生存问题,目光放得不够长远,仅仅停留在竞技的层面,没有开发球迷,没有融入城市,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比赛日的消费概念,真正介入社区生活,助力青少年的成长。”贾蕾仕承认,“桂超”需要的是不断更新,向下生长。
多年来持续举办的赛事,让足球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。受访者供图
让体育走向大众,很多球队已经在行动。南宁市东方外语高级中学主教练李志新曾是一名职业球员,近年来他和队员们越来越多地走进社区,开展公益教学活动,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球场。“认同感是观赛黏性的核心,不仅是学生家长和周边居民,我们毕业的队员也都会回来踢球,为学弟加油。”
为更好地扎根城市,一些自选动作也在推进。例如,“桂超”将今年联赛与区内8个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,推出“跟着桂超游广西”主题活动,邀请球迷体验各地特色文化旅游项目。
这群人试图证明:体育比赛有不同的价值维度,业余赛事不只有一个范本。沿着预定的方向走下去,收集那些沿途散布的微小能量,这是广西草根足球应该坚持的长期主义。
界外球:足球,不只有一种“踢法”
■ 覃江宜
2026年世界杯预选赛,中国男足又一次铩羽而归;与此同时,业余性质的“苏超”联赛意外地火遍全国。
乐观地想,“苏超”的火爆可以看成一剂解药,因为中国足球最缺的,恰恰是庞大而坚实的群众基础——业界的共识在于,经常性参与足球活动的人口基数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注册球员数量,是衡量足球根基的关键指标。而与竞技赛场上肉眼可见的差距相比,反倒是足球土壤的贫瘠、足球人口的递减,容易让人选择性遗忘。一代代国足从踌躇满志到折戟沉沙,一代代球迷从满怀期待到长吁短叹,其实冥冥中早有注定。没有引入新的变量,就一直走不出怪圈。
(2016年桂超决赛:广西龙桂达VS柳州远道,广西业余足坛的巅峰之战)
所以,中国足球需要这样的出圈方式,让草根足球获取流量、登上头条,深度融入社区和校园,寻找扎根普通人生活的可能。
弯道超车的“苏超”是一种路径,长期主义的“桂超”也是一种路径,或许还有粤超、琼超、湘超、豫超……许多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探索,共同的命题是:足球,如何因地制宜地生长。
他们有着相同的考卷,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考题。即便是现象级的“苏超”,也要担心互联网带来的热度昙花一现。当下的关注度要转化为持久的影响力,就有更多的思考需要落地:赛事体系如何完善,能否接入职业联赛?青训体系如何搭建,能否赋能后续发展?商业开发如何推进,能否培育足球产业?这些因素都关系着,一堂文旅的“庙会”能否真正成为足球的盛宴。
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,最佳的发展路径自然各异。如果说,得天独厚的“苏超”难以复制,那么平民视角的“桂超”,这则行至第15年的足球故事,则提供了更容易参考的书写角度:遵循客观规律,激发市场活力,小地方的足球梦想,也可以落入现实。
当然,不管是“苏超”还是“桂超”,还远远没有到交卷的时候。要给答题人一些试错的空间,不同路径的探索已足够珍贵。草根足球不只有一种“踢法”,只要有心,谁都可以“开荒”。中国足球的逆袭之路,需要的正是这些扎根于不同土壤、生长于粗粝现实、充满生命力的鲜活样本。
2025年6月24日广西日报体育版。
(来源:广西日报.覃江宜、覃浏榴)
公众号、微博关注“耀武酒肆工作室”,说出你的足球故事
耀武酒肆工作室,相信影像的力量,专注记录广西足球20年!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