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一段时间的集训后,国足最终确定了25人的名单,将飞往印尼雅加达,参加202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三阶段第九轮的比赛。在这份名单中,有两名来自鲁能足校的青训球员。

按理说,自2010年金元足球风潮兴起以来,中国足球的青训系统出现了断层。然而,鲁能足校的青训体系却一直没有停滞,各级梯队的招生工作依旧有序进行。五年后,金元足球的创始者们相继退出了中国足球的舞台,按理说中国足球应当迎来恢复的契机,青训逐渐发展,鲁能足校的球员应当占据国家队的主力位置才对。然而,现实却与预期相去甚远,虽然这次国足集训中有谢文能和韦世豪两名球员入选,但自2010年起,鲁能足校的青训球员在国家队中的比例并不高,大多为边缘球员,甚至令人吃惊的是,2018年时,鲁能足校的球员几乎完全在各级国家队中消失。

在本次国足出征名单中的鲁能足校青训球员,韦世豪今年已30岁,曾是鲁能足校95年龄段的一员,虽然曾在鲁能一线队训练过,但始终未能进入泰山队的正式名单。另一名谢文能,今年24岁,尽管在鲁能一线队呆了有一两年,但直到今年才获得较多的上场机会。相比之下,当年周海滨在24岁时,已经在泰山队站稳脚跟,不仅是球队的绝对主力,还是国家队的中场核心。

与其他足球培训机构相比,鲁能足校的青训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,校内设施完备,教练团队中既有国外的高水平教练,也有众多来自国内职业联赛的知名球员。更重要的是,鲁能足校的球员来自全国各地,招生体系非常系统。而其他一些青训机构的球员可能会在不同的地方接受培训,缺乏鲁能足校这样的系统化培养。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,只有两名球员能够入选国家队,确实令人不解。

展开全文

分析原因,不难发现,鲁能足校的选材标准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。看看这两名入选的球员,他们的身高都未超过180厘米,在中国的年轻球员中,这样的身高已经算是较为普通的身体素质。虽然身高并不是衡量运动员素质的唯一标准,但它却是评估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。再来看这两名球员的技术特点,他们的脚下技术和比赛意识较为出色,但在体能、力量、速度等方面,几乎没有任何突出的表现。实际上,这两名球员都不算是速度型球员,在比赛中的对抗能力较弱,耐力也不足,常常在高强度比赛中被替换下场。

这表明,在鲁能足校的选材过程中,标准并没有抓住足球运动员真正的核心竞争力。许多中国球迷常常认为,选拔小球员时必须着重脚法好,技术精湛,能够颠球、花式运球等,而所谓的比赛意识和团队精神则是无法量化和具体评判的。这种理念的错误在于,体能不足的球员很难展现出良好的意识和配合,只有拥有了强健的体能基础,球员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表现。

足球并非仅仅从小球员开始踢球,而是从小培养球员的身体素质,打造强壮的体魄。在竞技体育中,速度、力量、耐力是评判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。中国足球的历史中,许多早期的球员都曾有着较强的身体条件,在年少时练习田径,具备了一定的速度、力量和耐力。虽然他们的脚法相对较弱,但身体素质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竞技基础,这使得早期的中国足球并不差。

然而,随着职业足球的发展,媒体对脚法和精神意识的过度强调,导致了球员身体素质的逐渐下降。如今,中超联赛中的大部分球员都缺乏应有的运动员体质,比赛中缺乏力量与速度,遇到风格强悍的对手时,往往只能选择倒脚和保守打法,最终造成大败。

中国足球中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问题。例如,张路曾在电视节目中提到过,北京队曾选拔了一批十三四岁的小球员,这些小球员在脚法上较为出色,但仅仅过了两三年,这批球员的实力就迅速下降,远远不及那些从十五六岁开始选拔的球员。青训球员在身体尚未完全成熟时,所谓的脚法和意识仅仅是暂时的,只有具备强大身体素质的球员,才能在竞技体育中保持持久的优势。遗憾的是,鲁能足校以及中国足球整体在选材方面依然没有走出这一误区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